公元 |
时代 |
人物 |
职位 |
主要整治功绩 |
766-779 |
唐 |
李泌 |
杭州刺史 |
开凿六井,引西湖水入城,使居民有饮用的淡水。西湖也因民生所系而日益重要。 |
约822年前后 |
唐 |
白居易 |
杭州刺史 |
筑堤保钱塘湖(又名上湖,即现西湖),蓄水灌溉农田。湖水每减一寸,可灌溉15余顷。并疏浚李泌时开的六井,以利民用。 |
907年 |
五代 |
钱鏐 |
吴越国王 |
疏浚恢复西湖旧观,蓄湖水灌溉农田。吴越王钱鏐置撩湖兵,专事治湖。同时还疏通涌金池,引西湖水通运河,使西湖秀色再现。 |
1007年以前 |
宋 |
王济 |
杭州知州 |
重新疏浚。 |
1017-1021 |
宋 |
王钦若 |
杭州知州 |
奏请西湖为放生池,禁止采捕,在一定程度上保护了西湖。 |
1041年 |
宋 |
郑戬 |
杭州知州 |
发属县丁数万人,尽辟豪族僧寺规占(西湖)之地。 |
1060年前后 |
宋 |
沈遘 |
杭州知州 |
开南井(又名惠迁井,后人称沈公井),以补金牛井之缺。引西湖水入城,以利民用。并禁止捕西湖龟鳖。 |
1073年前后 |
宋 |
陈襄 |
杭州知州 |
疏通西湖水源,引入井内,使市民旱年也不缺水。 |
1089年 |
宋 |
苏轼 |
杭州知州 |
以百僧度牒为经费(一万七千贯),加上当时救灾留下的钱,用以工代赈,花了二十万工清淤除葑,并用葑草、淤泥,自南至北,筑起一条长堤,横贯湖面,即今苏堤。还于湖中立石塔三座,严禁在石塔内湖面种植菱藕,以免再次湮塞。这次大治,使西湖重又烟水渺渺,绿波盈盈。> |
1131年稍后 |
南宋 |
张澄清、汤鹏举 |
临安知府 |
奏请疏浚西湖,增置开湖军兵,造寨屋舟只,专事撩湖之事;又修六井阴窦水口,添置水门斗闸。 |
1165-1173 |
南宋 |
周淙 |
临安知府 |
疏浚西湖,补足撩湖兵的缺额;禁令在西湖栽植荷菱等。开运河,重修六井,一仿苏轼遗法。 |
1181-1189 |
南宋 |
张杓 |
临安知府 |
兴水利,治法略如周淙。 |
1247年 |
南宋 |
赵与囗 |
临安知府 |
作较大规模的疏浚。自六井至钱塘上船亭、西泠桥、北山第一桥、苏堤、三塔、长桥等处,菱荷茭荡,全数去掉,西湖恢复旧观。并自苏堤、东浦桥畔至曲院风荷(当时在洪春桥附近)筑堤,即今赵堤(又名金沙堤)。 |
1270年 |
南宋 |
潜说友 |
安抚 |
继赵与囗之后不久,又续浚西湖及附近河道,一自断桥至清湖桥4210尺,一自观乔西至杨四牯乔2335尺,浅者浚,狭者拓,圯者筑,缺者补。置铁窗棂、澄水闸,使浮秽不入于湖中。夹河之家,濯清挹洁,与滨湖无异。 |
1457-1464年 |
明 |
胡浚 |
杭州知府 |
在外湖的小范围水面实行了疏浚 |
1456年 |
明 |
孙元贞 |
兵部尚书 |
明朝官员主张疏浚西湖第一人。修筑西湖二闸,以蓄泄水利。 |
1475 |
明 |
李义 宁良 杨瑄 |
太监 浙江布政使 浙江按察使 |
此次整治,涌金门北辟水门,水口通导西湖水自柳州寺后进入城区,通于城河;又在凤凰寺前后筑三桥以通水门,使小舟可以直接进入湖面清淤,以使湖水逐步浚深。 |
1481-1483 |
明 |
刘璋 杨继宗 梁万钟 |
浙江布政使 浙江按察使 杭州知府 |
再行疏浚,清理、查处继续侵占湖面为田者。 |
1483年 |
明 |
刘敷 |
都御史 |
整理石坎。 |
1499年 |
明 |
吴一贯 |
御史 |
修筑石堰。 |
1505-1508 |
明 |
杨孟瑛 |
杭州知府 |
此次疏浚,从明正德三年(1508)二月开始至九月结束,历时152天,工程浩大。拆毁田荡3480亩,用银28700多两,用了670万个工日。从苏堤以西,一直开浚到山麓止。所挖葑泥,一部分用于补益苏堤,使堤身增高2丈,堤面增阔至5丈三尺,从此西湖再现唐宋旧观。杨还用挖起的葑泥,在西里湖筑起一条与苏堤平行的长堤,堤上自北向而南也建六桥。后人称“杨公堤”。 |
1539 |
明 |
傅凤翔 |
巡按浙江监察御史 |
发文禁侵占西湖。 |
1565年 |
明 |
庞尚鹏 |
巡按浙江监察御史 |
订立《禁侵占西湖约》,刻立碑石于清波、涌金、钱塘三门。 |
|
|
|
|
|
1607年 |
明 |
聂心汤 |
钱塘知县 |
以本县力所能及的范围实施疏浚西湖,去除葑泥,并以开辟“放生池”的名义,围绕原湖心寺德生堂(今小瀛洲中心绿地),筑造外堤,形成湖中之湖。 |
1654年 |
清 |
张儒秀 |
浙江布政司使 |
立西湖禁约,凡豪势占西湖为私产者,勒令还官。 |
1685年 |
清 |
赵士麟 |
浙江巡抚 |
以白金二万余两、民夫二十余万工,复中河道。起涌金水门,历洗马桥、烈帝庙,北循武林门,南抵正阳门,又南抵南新关,凡二十五里。保护西湖 |
1724年 |
清 |
李卫 王钧 |
浙江巡抚 浙江盐驿道副使 |
雍正四年(1726)曾修浚西湖,历时两年,耗银三万七千两银,挖淤三千余亩。雍正九年(1731)又疏浚金沙港,挖沙筑堤,自苏堤东浦桥至金沙港广三丈余,全长六十三丈,名为金沙堤。还增修了“西湖十八景”并主持修撰《西湖志》。 |
1757年 |
清 |
杨廷璋 |
浙江巡抚 |
疏浚西湖,在湖岸上逐段设立标记,对有碍水道的地方,清除沙滩方圆一里之多,开挖去土,归为湖面。还在西湖东南西北四岸的涌金门、丁家山、长桥、竹素园竖立碑石,刊刻告文,永禁侵占湖面,同时还对湖岸绘图存案。 |
1772-1779年 |
清 |
三宝 |
浙江巡抚 |
致力于浚治西湖 |
1809年 |
清 |
阮元 |
浙江巡抚 |
疏浚西湖,费银四千五百两,并用葑泥堆成小岛即今阮公墩。 |
1815年 |
清 |
颜检 |
浙江巡抚 |
浚治西湖,历时四个月,湖上积草除,淤泥清,重见“天光云影共徘徊”的景象。 |
1864-1876年 |
清 |
蒋益澧 |
浙江巡抚 |
创立西湖浚湖局,专责疏浚西湖,委任钱塘名绅丁丙主持其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