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家破题垃圾分类瓶颈 探索高值化利用新模式

在16日于杭州举行的2020垃圾分类·杭州高峰论坛上,针对当前垃圾分类出现的成本过高等瓶颈问题,专家指出生活垃圾分类要做到高值化利用,尤其农村要把握低成本、易操作、易维护原则。通过使用城市大脑等信息化手段,可为高效精准垃圾分类插上技术翅膀。

垃圾分类进入“强制时代”已一年有余,中国垃圾分类立法进程不断加快。今年7月底,国家发展改革委、住房城乡建设部、生态环境部研究制定了《城镇生活垃圾分类和处理设施补短板强弱项实施方案》,明确要加快完善生活垃圾分类收集和分类运输体系。

同济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博士生导师何品晶认为,这也是农村生活垃圾分类亟待解决的薄弱环节。农村支付与运输能力相较弱,如果长期低质量回收加上长途运输,易导致成本过高。

她以某超大城市生活垃圾分类与处理全过程成本为例,仅前端垃圾分类服务与垃圾运输成本就占到总成本的三分之二,倘若回收与运输规划合理,垃圾处理成本可大大减少。

“垃圾处理是日常工作不是突击性运动,性价比要合理,农村适合小规模处理低成本的可靠技术。”何品晶建议,在生活垃圾日清运量不足300吨的地区开展小型生活垃圾焚烧设施试点,同时要把握当地环境、资源、经济状况,因地制宜推进厨余垃圾处理设施建设,探索长效运行模式。

焚烧设施等“硬件”加强之余,信息化则让垃圾分类“更聪明”。据中国城市环境卫生协会垃圾分类专业委员会常务副主任委员王永介绍,城市大脑开启了利用大数据改善城市交通的探索。如杭州余杭开拓“垃圾分类信息化小脑”,利用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等前沿科技,通过物联感知分类投递、预约回收、积分兑换、收运调度等,实现垃圾分类全链过程管理。

垃圾分类智能化已在国内多地有所探索。如浙江绍兴打造监管“投、收、运、处、减”五个环节,在分类投放环节突出易腐垃圾的动态监管,实现100%分类收运,达到日产日清;江苏南京建立垃圾信息分类平台,收集、运输、处置全过程准确掌握,平台还提供大件垃圾预约回收、垃圾分类词典等便民服务信息功能。

Additional information